应社科部邀请,台湾慈济大学林安梧教授做客日照校区,并于4月29日下午、30日上午在0911会议室和日照校区学生活动厅分别以《中华文明对21世纪的可能贡献——一个现代化之后的省思》和《“筷子”与“叉子”——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中西文化的异同》为题作了两场精彩生动的主题报告。社科部在日照校区的全体教师参加了两场报告。
在《中华文明对21世纪的可能贡献——一个现代化之后的省思》报告会上,林安梧教授阐述了中华文明对21世纪的可能贡献,并称中华文化乃是王道文化。王道是以德行仁,文化是人文化成,王道文化即是一种贯通“天、地、人”三才的“人的教养”。中华民族永生的奥秘在于“孝、悌、慈”。“孝”是对生命根源的追溯与崇敬;“悌”如其生命根源之落实而做横面的展开;“慈”如其生命根源之落实而作纵面的延伸。他表示,21世纪人类文明需要更多文明之间的交谈、互动和融通,唯有如此才能使文类文明共生、共长、共存、共荣。人类在21世纪要想突破现代化困局,应该借助中华王道文明。唯有如此,才能解决文明的“文蔽”问题。
在《“筷子”与“叉子”——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中西文化的异同》报告会上,林安梧教授将“筷子”文化比作中国文化,“叉子”文化比作西方文化;“筷子”与“叉子”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筷子是主体通过“筷子”这一中介连结客体,使主客体达到均衡和谐后,主体举起客体;而叉子是主体通过“叉子”这一中介,使主体强力侵入客体,达到控制客体的目的。他通过“问姓名”、“问门”、“过十字路”和画山水画等一些有趣的生活经验,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在为人处世、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指出了中西方文化存在“象在形先”与“形在象先”等几个不同的特征,总结了中国传统与西方传统存在“内在根源性”与“外在超越性”等九个方面的具体差别。
两场报告中,林安梧教授都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社科部杜文平、姜恒两位老师先后提问,并得到了林安梧教授的回答。林安梧教授高度评价了我校师生在交流中表现出的人文素养。
林安梧教授在日照期间还专门参观了社会科学部,介绍了台湾目前大学的通识教育,并就我校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林安梧教授向日照校区教师作报告

秦建中主任主持学生报告会现场

学生报告会现场

杜文平老师向林安梧教授提问

姜恒老师向林安梧教授提问